第313章 海客行(1/3)
作品:《仙都亡归志》过了宽阔的沧浪水,萧哑偶遇对岸正要开船东行出海然后驶往南方的海船队,略微一犹豫,反正也没有既定的路线,他索性也出资上了船队中一艘海船。
江面上停泊着许多大海船。这些船高如楼宇,大如巨梭。超过一半的船上都挂着同样的一面青龙旗。萧哑认识,同种样式的龙旗他曾在洛京城见过,那是黄龙车行的黄龙旗。这青龙旗也是天龙会的,按理推测,应该就是青龙使所属的海船了。
另外大半的船只除了个别较大之外,大多都较青龙船帮的小许多,还有一些小到只能容十数人的,他们都是靠海运讨生活的散船。由于海上风波险恶,所以这些大大小小的散船都凑在一起,抱团出海。遇上青龙会的大船集团出海时,散船们也会跟在大船队后面行驶,以防万一。
这个时节海风正好,许多海商或雇船或自备船舶满装货物南下。前几年通常只有类似青龙会的大船帮敢于集结大船队走海路,而小船同散船只敢走内陆的河道。因为走海路可少费、甚至不费舟楫,路程直接,行程快,耗时短,而风险较大;走内陆河道则多费舟楫,路途绕远,行程慢,耗时长,而风险较小。近年来由于陆路不畅,河道不靖,盗贼滋扰,所以许多原本只能走内陆河道的南下客人与商人都转为走海路。但大多数时候海船还是以货运为主,间或有空船的时候也会顺道招揽一些搭船南下的客人减轻成本。
一般一艘海船如果在装满货物或者是客商的情况下出发南下,客人随目的地下随处船,商人则在需要处采购或者销售货物,等货物售罄或者货物采购完毕之后,等到风向转换之后,他们再扬帆返航,如此一来一回在如今陆路不通的情况下可获巨利,尤其是南粮北上,北盐南下,皆不愁销路。
以往,客商南下最好的方式当然是走陆路或者顺江河南下,很少有愿意走海路的,因为海上天威难测,出了事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管,每年都有整船葬身大海的。所以海船才会抱团取暖,以备紧要关头互助之故也,货物可丢,性命兴许可留,来年再战亦不可谓不能东山再起。加上海上行程快,因此成本也低,由此,船资相对便宜许多,于是还是有许多想要南下而负担不起大量花费的穷人搭乘。萧哑就是赶上了这种时候,以这种方式南下。要说对于萧哑来说肯定是御剑飞行比较直截了当,但萧哑却选择这种方式。或许是潜意识里,因为太乙是在海上失踪的,所以萧哑一直放不下心里这个疙瘩,总还想着去寻一寻。又或许只是单纯散散心多观观沿途风景而已,别无他意。
船上无事,萧哑在船帮上凝视着海天相接处,海鸥飞舞,突然摸出了许久未曾读过记过的天蚕丝,上面有他的许多笔迹留下。有周瑜、肖书、吴书好等人的诗作,还有写过给苏小亭的一些笔记。大多是在洛京那段闲居时光里写就的,后来就很少了,有也只是简单的寥寥几次记录。天蚕丝随风展开,好似一面透明的帆布,一片氤氲的雾气,上面的字小如飞蝇,萧哑感慨系之,心中一动,萧哑找到了当年吴书好写的一首诗,《咏西施,亦寄予怀》,上面明明白白写着:
范蠡无心揖朝廷,西子西湖浣洗衣。
浮槎远放江海中,解缆长作钓鱼人。
将身投诸风霖里,日落水生竹林密。
草偃风吟鉴风雨,伯牙子知音难觅。
初年佳树结佳果,初遇佳人成佳话。
月老牵绳非无意,长愿君心似我心。
这首寄寓了吴书好对苏小亭的情意和期待的诗篇,应当是落到过苏小亭的眼里,只不知有没有落入她心里。萧哑感叹,“浮槎远放江海中,解缆长作钓鱼人”。吴书好毕生没有实现的这个志愿,自己却算替他完成了。此时,在同行船客中买来些微米酒,萧哑对一杯敬天地,一杯敬大海,一杯敬故人……
再说仙都山外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