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的不是身经百战的武将就是饱读典籍的阁臣,自然是对这种事情很是清楚。
此事事关兵制,自然是由洪承畴这位军机大臣出面的好,洪承畴也是自觉:“汉朝兵制分为三种,
一为保卫都城的中央‘卫’兵,分为保卫皇宫的南军和守卫京都的北军。
二为边境‘戍’卒,就是边军了。
三为地方服兵‘役’,诸如力役、义勇队等等。
第三者的兵役,也称之为更卒,男子从二十三岁到五十六岁之间,每年抽出三天服军役,或者花三百钱代替每年的更卒军役。
第一种的卫兵又称之为正卒,优秀的壮丁第一年为郡国兵进行预备训练,第二年则是为材官骑士楼船,在边疆、江河湖海的军队服兵役。
边塞习射御骑驰战阵,水处为楼船,亦习战射行船。
第二种则就是我们常知的八校尉,管理北军的中垒校尉、轮训骑兵的屯骑校尉、守卫皇室园林的步兵校尉、管训骑兵的越骑校尉、管训长安安全的长水校尉、管训泾阳的胡骑校尉、轮训弓弩手的射身校尉、轮训车兵的虎贲校尉。”
“很好!”
崇祯点了点头,立刻问道:“那两年后呢?”
“回陛下,两年后,优异者进入中央卫军的南军之中,更优异者进入卫军的北军之中,负责保卫都城,这两者占到全部的半成左右。
还有近一成左右进入边军之中,剩下的则是遣返回乡耕种。
边军的服役年限不确定,根据战事时间长短和需求来确定,几年、十几年都是有可能的,甚至是老死边疆。”
阐述到这里,洪承畴若有所思,几息后眼中放光道:“陛下的意思是借用汉朝的正卒制度?”
“答对了!”
崇祯点了点头:“朕的设想,在职业化军队的常备军外,我们可以实行正卒制度,但在大明改个名字,叫预备役制。
大致是在全国各府各设立一个卫所,从民间征召百姓,以两年的期限为准。
在这两年中半耕半训,耕就是开荒,训就是训练,训练除了体魄、军阵的训练外,还要接受火器的训练,基本上要和正规军的训练是保持一致的。
两年后,优秀者进入正规军中,其余全部返回乡里,每年轮换一批,具体比例再商议。
在此期间卫所管吃管住,不给军饷,两年退役后一次性补给十两以上的银子,具体的再定。
形成铁打的卫所,流水的军士。
如此做的好处便是让大部分的百姓接受到正规的训练,一旦有战事发生,预备役的卫所军就能成为后勤保证的队伍,诸如运送粮草、伤员、镇守布政司等等。
必要时可以直接转变成正规军,与敌人厮杀。
另外,一旦到了最坏的情况,防线破碎,敌人进入境内,那些服役了两年退役的百姓也能自己组成队伍与敌人厮杀,
他们接受过正规的训练,即便是退伍了,但记忆还是在的,肯定比普通没有接受训练的百姓要强太多。
卫所给他们武器,或者他们与敌人交战中缴获火器,不需要训练就能直接用来杀敌,如此就能最大程度的自保了。
除此之外,他们在服役两年,接受过忠君爱国、保家卫国等等的思想灌输,哪怕是退役了也会牢记自己曾经是一名军人。
做到退伍不褪色,退役不褪志,离营不离军,诸位觉得怎么样?”
呼……
众人呼吸再次急促了起来,眼神灼灼。
怎么样?
只能说皇帝的这个设想实在是太精彩了。
大明本土有一百四十余府,加上辽东、朝鲜、中南半岛、乌斯藏等,差不多两百个府,这就能安排一百一十二万现有的卫所兵,基本上武将们都能留下。
若是有大战,这些十八九岁的军士押送粮草要比征召的三四十岁的百姓要强太多,而且还不会影响农耕。
假设十八岁服役,那么十年后才二十八岁,正是身强力壮的时候。
预备役实施的十年后,加上正规军退役的,大明随时都能征召千万以上的经过正规训练的军士,这是何等可怕的数据。
至于说现在太平了,百姓们不愿意去服兵役的,这些都不是事儿,随便一道政令都行,诸如经商限制、读书限制、减免赋税、贷款优惠等等条件。
即便没有这些,管吃管住两年,出来找工作优先,还有十两银子以上的退伍费,在家两年能存十两吗?
至少目前阶段来看,只要政策实施,百姓们没有拒绝的道理。
“这里面有很多的问题值得你们深思,诸如多少岁开始服役、每年什么时间征兵、退伍费的标准、各兵种是否一致,
服役期间是否允许探亲、若是参军人数太多采取什么标准录取、若是自愿服役后又后悔了怎么处理……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得考虑清楚。”
“臣等明白!”
洪承畴立刻回应:“陛下放心,臣等会和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