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七章 还是撞上了(3/3)

作者:踏实8
,从逻辑上,无知仅仅是偏激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有些人并不无知,也一样偏激,那个谁(记不清了,弗洛伊德还是弗洛姆。反正是个心理学家)说过,人们习惯于用真理的一面来反对真理的另一面。

扯得有点远,回到心理学的问题上。我经常跟人说,了解一个人是非常困难且漫长的。作为一个咨询心理学的从业人员,尤其当以一种“提问者-回答者”这样的模式去了解他人,并且对方也意识到你在试图了解他的时候,这种了解就更为艰难。这并不是说听他讲两个故事就可以得到一个确切的结论,完全不是这样。

就我的经验,在中国,人们总有一种错觉,认为掌握一点心理学的常识便可以“充分了解”他人,这显然很荒谬。而拙劣的心理咨询师或者之类的平庸人士,则不遗余力地对当事人鼓吹一种“应该具有的想法”。这种平庸的意见则不但荒谬,而且有害。

这里插一个话题。我有一个朋友很喜欢某知名人士的“答题集”,他回答了很多生活中有困惑的人的问题。但说实话,就我看到的几个回复,实在是极不靠谱的。因为他总是遏制不住自己要讲“你应该”,尽管这种应该看上去有一种自由主义的博爱精神,但这远远不够。

没有什么应不应该的,所谓的心理健康不过是在个人的舒适度和社会的负面评价之间寻求一种具有张力的平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一切的文化习惯,包括法律、道德和风俗,只是为了消除个体行为的不确定性,使得他们的行为总是限定在一个可以预测的框架内。一个人表现得“怪异”,从现象上看仅仅是他的行为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并且没有寻找到合法性依据。而一个人感到不适,则是外部环境与他内心的舒适性的要求形成了冲突。因此消除困惑的重点在于消除观念与环境的不匹配。如果跳出当事人具体的生活环境,而大谈一个千里之外的价值上的“应该”,这很不恰当。因为如果他按照你的价值去取舍自己的行为,可能会与生活环境形成更为激烈的冲突。

总之,心理学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就相对人自身的复杂性来说,依然是微不足道的。除去那些生理学上的研究,绝大部分结论都只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或者是思辨层面上的价值,它并不是巫师的水晶球,像放电影一样播放着过去和未来。心理咨询的积极意义也极为有限,即使是一个专业的心理医生,一辈子大概也就只能治疗一百多个心理疾病患者。而在天涯首页的那些平庸故事中,多少回帖者从这点匮乏的信息中言之凿凿地对别人提出意见,并且相信自己的判断绝对准确无误。这反映出我们的生活已然处在一片自负的愚昧和杂乱的混沌中。实际上坦率地说,我也曾经干过这种事情,但所有针对当事人的确定性的意见都是娱乐性的胡扯,这些观点的意义就和扔硬币一样,或许是正面,也可能完全是负面的,完全随机,虽然相对来说,有意义的东西要稍微多一些。而实际上,绝大部分“困惑”都仅仅是庸人自扰,如果我们放开一些蝇头小利,并且不要太在意白痴们的看法,日子会过得好很多。

而至于心理咨询,你可以带着娱乐的态度去试试,也可以带着猎奇的态度去了解,但就中国的现状,我对这个行业完全没有信心。如果你以严肃的态度对待他,我只能说,从统计学的角度,一定有人受益,但那个人是不是你,就很难说了。
本章已完成!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