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八章 快杀还是慢杀(3/3)

作者:踏实8
资,一朝斯罄。”

这时候,玄奘出现了犹豫,是继续往西走,还是向东退回去?他后来终于作出决定,“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他向东走了十来里路后便掉转马头继续向西。

无疑,这一掉转马头便是凶多吉少,等待玄奘法师的恐怕只有死亡了。这一路上,四周是无尽的黄沙,没有一点生命的迹象,玄奘后来说当时的情况“夜则妖魑举火,烂若繁星,昼则惊风拥沙,散如时雨”。到了后来,玄奘有四天五夜的时间在大沙漠中滴水未进,终于到了精疲力竭的地步。他再也走不动了,只能任凭自己躺在沙漠里,默默念诵救苦救难观音菩萨的名号。这时,有着虔诚信仰的他对菩萨作了一番特别的禀告:

“玄奘此行不求财利,无冀名誉,但为无上正当的法来耳。仰惟菩萨慈念群生,以救苦为务,此为苦矣,宁不知耶?”这段话的意思就是:玄奘

我此行不求名声,更不考虑财宝利益,我只是为了追求无上的佛法,菩萨你是应该救苦救难、佑护众生的,我如此艰难困苦,难道菩萨您不知道吗?

到了第五天的夜里,玄奘梦见了一个身长数丈的大神,表情凶恶,手持长戟,问他“何不强行,而更卧也?”这时候气候突然出现了变化。沙漠里突然吹来了阵阵凉风。当时玄奘由于严重缺水,眼睛已经近乎失明,这时候顿感清凉爽快,视力也慢慢恢复了。更令人惊讶的是,那匹老马,原来也奄奄一息地趴在地上,这时候也站了起来。老马似乎闻到了水的味道,拖着玄奘就向前跑。大概跑了十里路的样子,来到了一个水草地。玄奘和那匹马在这里绝处逢生,躲过了一劫。

其实在玄奘以前,也有很多的僧人西行求法,但是能够成功的寥寥无几,大部分都冻死在雪山上或者渴死在沙漠之中。更何况玄奘此次西行是偷渡出境,孤身犯险。他能够成功,与他内心无比坚定的信念有很大关系。

信仰,会给人以某种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经常会带来许多科学所无法解释的奇迹。比如,在遇到重大的自然灾害的时候,没有信仰的人往往会因为绝望而丧失求生的**,很快就死去。而有信仰的人则因为在困境中相信会有某种神奇的力量来拯救自己,所以往往能在困难的环境中坚持很久。

每个人都能自己进入到某种催眠状态,自我催眠其实是所有生命的本能。比如昆虫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会装死,这就是一种自我催眠状态。许多催眠秀的表演中,有给小动物催眠的镜头。有的催眠师会拿一只鸡、小兔子或青蛙,嘴里念念有词,然后,这个动物就突然就像死去了一样,躺在那里不动了。过了一会儿,催眠师再把它唤醒,这个小动物又马上活蹦乱跳起来。这其实就是利用了动物假死的本能。

催眠并不一定需要催眠师的引导才能成功。许多情况都可以导致催眠的发生,比如跳舞、跑步、摇动、呼吸、祈祷、集会、唱歌等。在

以后的章节里,我们会更加详细地介绍究竟哪些情况可以导致催眠的发生。玄奘法师在遇到危险的情况下,凭着口念《心经》,进入到了一种自我催眠的状态。当然,对于佛门高僧而言,这种状态叫“入定”,并且随着修行的深入,还会有不同的入定状态。

古代有许多人,每天一定要有一段时间,找个安静的屋子“静心”。他们一个人坐在那里,什么都不想。这其实也是一种自我催眠。

据说,清朝的乾隆皇帝就有每日静心的习惯,他有个佛家法号“长春居士”。静心,或许是他成为自秦始皇以后,寿命最长的皇帝的原因吧。

其实,在来去匆匆的人生旅途中,能有那么一段时间停下脚步,忘记所有的烦恼和忧伤,用心去欣赏路边的风景,也是一种很幸福的感觉。

科学家认为我们身体里一些最重要、最复杂的部分,例如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等,都是由潜意识完全控制的。我们的感觉与情绪更是与潜意识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是潜意识的代言人。

在正常情况下,我们的意识无法直接控制潜意识。但是,我们的情绪、感觉与想象力则可以影响潜意识,从而促使潜意识分泌相应的激素,对我们的生理产生影响。例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某个人因为和他人生气而吃不下饭的情况。所以,中医里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悲伤肺、恐伤肾的说法。
本章已完成!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