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3章 火烧己身,退休年龄(1/2)
作品:《大明暴君,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军士说完了,那咱们就说说武将的事儿!”
崇祯收回了目光,淡淡的问道:“诸位知道我大明一朝官员多少岁致仕吗?”
众将心中一紧,果然火还是烧到他们身上了。
既然在这种场合讨论这个事儿,那自然还是以武将为主,洪承畴继续道:“陛下,《明会典》记载,
洪武元年,凡内外大小官员年七十者,听令致仕,到了洪武十三年,太祖又改为了‘文官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武官中指挥使、千户、百户、镇抚使可以提前至五十岁。
但到了成祖年间,大概是永乐二十年前后,成祖又诏令‘文武官七十以上不能治事者,许明白具奏,放回致仕’,自此以后,我大明一朝官员致仕年龄在七十岁。
虽然规定是七十岁,实际上根据工作责任和身体状况等条件,致仕年龄波动极大。”
“很好!”
崇祯点了点头,紧接着问道:“你们认为成祖的规定怎么样?现在是探讨,不用忌讳,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众人看了看后,袁可立出班了:“陛下,臣以为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不合适,
年龄大有年龄大的好处,例如经验丰富、心性足够、沉稳等等,
但弊端也很明显,别说七十岁了,六十岁都是年老体衰了,精力大不如从前,处理政务的效率不够,且思维固化,听不进劝说等等。
更有很多官员年龄到了五十岁后就不会想着勤政了,只要大计的考核中不会太差就行了,反正三年一次,能撑一次算一次,年龄大了就退下去。
这也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候补官员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了。”
“陛下,臣和袁阁老的看法相同,武将之中,到了卫指挥同知这一品级了,年龄大一些也是可以的,经验丰富,且不需要冲锋陷阵。
可千户以下的就要冲锋陷阵了,身先士卒了,年龄大了是真没办法冲锋,搞不好在大战中因为体力不支还得旁边军士救援。
即便是不在战时,那平时的演武总需要的,年龄大了,没法一起演武,自然就不能带着军士冲锋了。
一个主官不能和自己麾下军士在一起冲锋陷阵、演武,谁会服他们?
而且未来是以火器为主的战争,火气不断更新迭代、战术战法更是层出不穷,年龄大了真的能跟的上吗?
对此,臣表示怀疑。”
“臣附议!”
“臣附议!”
……
一众武将皆是同意洪承畴的看法,他们参与过兵政的整顿,更是率军冲锋,洪承畴所说的这些问题他们自然是很清楚的。
崇祯点了点头,心中很是无语、更多的是无奈。
很多问题群臣心中很清楚,不知道他们是不想改变还是没办法改变。
原因他也能猜到一些,诸如: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经验丰富、工作务实,年轻则是嘴巴无毛办事不牢、经验阅历不足、心态急于求成、领导风格粗暴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结党和把持高位。
知府一下就不说了,权利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中间层很难搞,但到了布政司一级了,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等能做的事情就太多。
只要不过分,他们在那一个布政司内就是天了。
在那个位置上待的时间越长,能培养……提拔出来的心腹就越多,关系网就越宽,这个时候推一把、拉一把、送一程,未来说不定就能帮助自己晋升。
或者说在自己落难的时候,拉自己一把。
而当官的时间长短,抛开政绩外,那就是致仕的年龄,五十岁致仕和七十岁致仕是甜茶地被的,二十年是一代人。
估计太祖和成祖时定下这个年龄时,内阁六部官员没少出力,成祖之后历代皇帝没有更改,一是皇帝嫌麻烦,这个事儿改就是一句话,可一旦实施事情多的很,容易出乱子。
诸如缺官员,他西北巡视和南巡一路看到的州府以上的官员就没有见到几个年轻的。
二是中枢的官员们反对,毕竟致仕的年龄越长,对他们掌权越有利了。
下层的官员倒是想改,可他们连说话的权利都没有。
实际上这个七十岁退休的年龄简直就是扯淡,平均年龄只有四五十岁,搞个七十岁退休,不就是为养尊处优、有权有势的官员们准备的吗?
他让王承恩统计过自内阁成立以来的、他登基之前的内阁首辅、内阁大学士以及近三十年三司以上官员的平均年龄。
内阁首辅的平均年龄在六十八岁左右,内阁大学士们也都在六十五岁左右,三司的也差不了多少。
想到这里后,崇祯轻声道:“那你们的想法呢?”
众人再次沉默,到了这一步,他们已经明白了皇帝的想法,那就是对这个致仕的年龄进行修改。
以他们对皇帝的了解,皇帝亲自提出的事儿且已经摆在明面上了,谁来劝都不好使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明暴君,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 最新章节第1823章 火烧己身,退休年龄,网址:https://www.254y.org/400/400493/1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