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燕飞返京
永乐十九年,永乐帝正式将国都从南京迁到北京,南京成为继凤阳和北京后,明朝第三个陪都,也是大明朝仅有的三个陪都之一。()
正月,永乐帝在紫禁城的三大殿之一奉天殿面见百官,大祀南郊。从此,北京一直作为明朝的国都,此后六百年,北京先后是清朝的国都、中华民国、直至新中国的首都,相信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会一直持续下去。
紫禁城集合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结晶,修建得气势宏伟,金碧辉煌。当百官们第一次走进紫禁城时,无一不被紫禁城的恢宏气势所折服,紫禁城,无疑代表了当时建筑文化的最高水平。
然而令人扼腕的是,紫禁城的三大殿到底没有逃过天火,永乐帝迁入紫禁城不过三个月,一次雷击点燃了北京当时的最高建筑——奉天殿,由于救火工具落后,火势一发不可收拾,将仅仅“诞生”三个月的奉天殿、华盖殿和谨身殿烧成了灰烬。
沈洁早就知道会发生此事,特别嘱咐在三大殿上都安装沈洁设计的避雷针,当然沈洁没有告诉他们这叫避雷针,也没有告诉他们避雷针真正的用途,只是说这么做避邪,然而在永乐帝即将迁入紫禁城前三个月,汉王朱高煦查看紫禁城兴建情况,见三大殿都拖了个长尾巴,认为很难看,破坏了整体效果,叫来管建筑的问是干什么用的,管建筑的也解释不上来,于是朱高煦就下令全拆了。
当然,事后奉天殿遭了雷击,朱高煦也不知道是他惹的祸。
三大殿遭天火,使得朝廷反对迁都的人一下子找到了理由,纷纷上奏说迁都惹怒了神灵,奏请永乐帝将京都迁回,永乐帝感到压力非常大,迁都本就是顶着压力做出的决定,而今,最支持他的朱隶已经失踪七年了,另一个支持他的道衍大师,也于三年前圆寂,如今迁都不足三个月,就发生了这么大的损失,一时间永乐帝对自己迁都的决定也开始动摇。
难道迁都的决定是错误的?
“启禀圣上,副都御使吴晨求见。”御前小太监站在上书房的门口大声启禀。
吴晨督造紫禁城七年,管职也升了两级,如今已经是正三品。
“宣。”
三大殿烧成灰烬后,永乐帝只好在奉天门听政,上书房在奉天门的后面,离奉天门不远。
“叩见圣上。”吴晨也三十多岁了,神态气质越来越像朱隶,然而也正因为如此,永乐帝对吴晨委以重任,却很少召见。
“圣上。”吴晨拿出一封信,双手呈上,“京王爷临走前留下一封信,嘱咐吴晨,若是紫禁城出了大事,就将这封信呈给圣上。”
永乐帝愕然地看着吴晨手中的信,熟悉的笔迹如精灵般跳入眼帘,字体很难看,却像朱隶人一样,带了一份洒脱,一份不羁。
信保存得非常完好,封皮崭新,没有一个折角,那一瞬间,永乐帝恍惚认为,这是朱隶刚刚写好的信。
拿起信,永乐帝并没有打开,默默地坐了一会,沉声吩咐道:“你先出去,守在门口,不许任何人进来。”
看着吴晨退出去关上门,永乐帝方小心地拆开信。朱隶那张真挚的笑脸毫无预警浮现在永乐帝面前。
“爷,见字如面。”
永乐帝的眼泪刷地下来了……
“原谅阿四不能陪在爷的身边,但阿四不论身在何处,心心念念想的都是爷,阿四知道,爷也会很想念阿四的。”
永乐帝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七年了,自永乐帝下令不许要再找朱隶后,这些年他真没有派人找过,不管朱隶在哪里,永乐帝都希望他活得好好的。
“爷,您若看到这封信,定然是紫禁城出了大事,您不会因此对迁都动摇了吧,阿四当年全力支持爷迁都,是因为阿四知道,迁都一事,爷经过了深思熟虑,是深有远见的一个重要决定,阿四从心里佩服爷的远见卓识,迁都……”
朱隶将迁都对于大明朝未来政治、军事、经济等等方面发展有力之处,以及回迁的种种弊端,洋洋洒洒的分析了大三页,这里面有一半以上的观点,都是永乐帝当初决定迁都时所持的理由,经过这么长时间,有些观点已经经时间证明是非常正确的,有些观点显而易见也是正确的,另外一部分是朱隶对永乐帝观点的补充,更加肯定了迁都的正确性,至于回迁弊处,朱隶也写的简单明了,一目了然。
朱隶的信永乐帝整整看了一个时辰,当永乐帝打开门走出书房时候,已经心绪平静,神态平和。欞魊尛裞
第二天上朝,永乐帝先令太监宣读了罪己诏。但凡有大事发生,皇帝照例都要先反省自己,称之为罪己诏。
永乐帝在罪己诏中,历数自己这些年执政期间的失误,但唯独对迁都一事,只字不提,之后要求群臣就敬天事神不足、祖宗之法执行失误,善恶不分、忠奸不分,以及过度浪费、租税太重、用兵太多等事情进行直谏,除此之外,其他事情不许提。
违者,杀无赦
可大臣们真有不怕死的,还是有人反对迁都,永乐帝也当真杀了几个,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