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幕府对世家的清扫开始了。
当清河崔氏举族南迁的消息传出后,原本随着顾怀回到北境而越发汹涌的暗流就像是被掐住了脖子,一下子风平浪静到了极点。
因为崔氏的举动给了河北幕府与世家除了退让和厮杀之外的第三条路,那就是断尾求生,主动离开这团风暴,起码不要在这个时候直面顾怀即将挥下的刀。
太原王氏、岳阳李氏、德州张氏...那些或精明或暴戾或儒雅的家主在得知了真定传来的消息后,都不由得在自家的庄园里发出一声怅然的叹息,然后面对赶来的锦衣卫时,选择了平静的打开大门。
当然,也有不少地方大族选择了反抗,他们召回在幕府中任职的子弟,还借由他们串连,拉起了一批对幕府不满的权贵,组织起自家的私兵,开始对抗那些穿着飞鱼服配着锦衣卫的番子,并且发动自己在幕府中的人脉开始造势,在民间忽悠那些普通老百姓,明明白白告诉所有人,顾怀想要将他们赶尽杀绝!
但还是那句话,当局面出现了第三种选择,尤其是崔氏带头给了自己一刀,没有人能站出来主持大局,一部分世家坦然面对这种清洗后,那些世家门阀仅剩的翻盘可能就已经没了。
动刀反抗?难道还能反抗得过在北境落地生根,是正经军事衙门的锦衣卫?更别提他们身后还有十余万边军,谁给他们的胆子不跪下去?
只可惜像崔老太公和部分家主那样的聪明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活在世家门阀跺一跺脚整个北境都要震一震的梦里,只有当锦衣卫破门而入,依照罪证将那些作奸犯科的权贵在菜市场砍头,然后把那代表着身份与地位的门楼给一把火烧光,他们才会睁开眼醒过来。
可到了这时候就已经晚了。
整个北境,河东河北河西的世家大族有多少?顶级门阀类似崔氏王氏的就有十几家,稍小一些盘踞地方的更是过百,无数锦衣卫从真定河间这两个北境都城涌出,朝着四面书去归义,提醒陈平,辽人这么几天还没进攻,可能又是准备去试试他的带兵手艺了,”李易说,“他那边兵力少,也没有长城,让他千万小心,王爷一天没下令北伐,边境就一日不能破,如果他疏忽大意,别说他现在也是边境大将,更是我亲手带出来的兵,就算是我亲兄弟,我也一定要军法从事!”
“是!”
偏将行了个军礼,转身前去传讯,只留下李易带着几个亲卫还在长城上巡视,每到一处地方,他总要检查检查火炮和篝火台的情况,如果时间允许,他还会留下来和士卒们聊聊天。
这是当初王爷教他的,一个将领不能脱离士卒,但也不能把士卒当成兄弟,作战时讲究令行禁止,但休整时,要让士卒们知道,将领也会有人情味,也会把他们当做活生生的人看待,而不是一串冰冷的数字。
如今的北境边军,比起一开始那吃空饷、老弱残兵的情况已经好了太多,军制改革之后,取消了军屯,边地土地发给了安置的流民,李易筑起的军镇和城池--那座新的遂城,如今就生活着不少百姓,有些是幕府迁过来的各地农夫,有些是士卒的家眷,还有些是刚刚接收吸纳的流民,在经过一年的安置与建设后,这条长城身后的数百里土地,终于真正成了大魏的国土。
当然,如此之多的脱产边军,要养起来是很困难的,光是想一想,就知道北境如今最大的支出就是军费,近十万不种地的边军啊,这固然会让边军的战斗力翻上几番,可时间一拖长,比如三年五年打不起仗,那根本不用辽人南侵,北境自己就得先垮下去。
非常时期行非常办法,一切都为了战争而让步--这是王爷某次在信上提过的东西。
有时候仔细想想,李易会觉得自己这几年过得太过梦幻,原本只是苏州城一守城卒,却不知不觉走到了今天,甚至已经开始为大魏守国门,成为年轻一代最出色的将领,这固然让人艳羡,但也有着同样让人咬牙的压力。
责任太重了,王爷的期望,士卒的信任,北境的万家灯火...这一年来李易一刻都不敢松懈,整备练兵、读阅兵书,和辽人打过一场又一场的仗,他甚至从来没有想过要娶妻生子,只是执着地做好那些该做的事情,成为值得王爷托付边境的统帅。
倒是已经把江南的风物忘得差不多了,不过这北地的风景,倒也挺好看的。
他相信自己完成了王爷的期望,如今驻守此地的五万边军虽然有新兵有老兵,但都是见过血打过仗的,那些或被提拔或原本就是边将的将领们虽然有派系,但作战都不遗余力,连成一线的边境防线已经挡下了辽人许多次,想必还能再挡很久,辽人的兵力虽然集结了许多,但这一次,终于不再是被辽人杀入大魏的国境,让魏人艰难地收复失地拼死作战,而是在边境线上,真刀真枪地厮杀出一个赢家。
真好啊。
听着猛然响起的号角,看着升腾而起的狼烟,李易握住了刀,和那些出现在长城北边,兴奋呐喊的辽人对视着,这样想道。
......
李易,姑苏人也,少时习武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