黜陟幽明,黎庶繁息。
於铄贤圣,总统邦域。
封建五爵,井田刑狱。
有燔丹书,无普赦赎。
皋陶甫侯,何有失职?
嗟哉后世,改制易律。
劳民为君,役赋其力。
舜漆食器,畔者十国,
不及唐尧,采椽不斫。
世叹伯夷,欲以厉俗。
侈恶之大,俭为共德。
许由推让,岂有讼曲?
兼爱尚同,疏者为戚。”
此诗从“人为贵”入笔,以“让”与“兼爱”为基础的天下大同,通过叙述上古君主治民的法则,认为退小人,任用德才兼备者,乃国家昌盛的基本保证。通过尧舜之间的对比,纠正“侈恶之大”。很显然,作诗之人主张“俭为共德”,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让”与“兼爱”,即国君贤明,君民平等,执法公正,讼狱不兴的大同思想。其中言语,可见此人渴望皇朝一统,天下安定的愿望。
再之后,也是用几首同样赋予豪迈气势的古诗,记载了壁画的种种出处。看着眼前龙飞凤舞的古隶,以及那些栩栩如生的壁画,丁勉仿佛穿越滚滚历史长河,神魂瞬间飞至了那个皇朝动荡,群雄并起的时代。
看到这,丁勉已经隐隐猜出隐藏在这座宫殿中的那尊绝世凶物是谁了。不是那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绝世枭雄,还能有谁?《呵想不到昔日那位被称作“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人物,果真是传说中的邙山鬼王。看来任何的传言,也并非全是空穴来风。无风不起浪,古人又给我上了一课啊!》
关于邙山鬼王的事情,民间自古便有许许多多的传说。而真正可经得起推测考量的,无疑只有两种说法。其一,这邙山鬼王生前乃是天汉末的那位魏王;其二,龙雀皇朝凌烟阁二十四公中,那位善使大斧的国公,便是这邙山鬼王了,而其混世魔王的称号,也是因此而来的。
阳世邙山,帝陵无数,其中所埋藏的王侯将相,更是数不胜数。在未看到这副壁画之前,其实丁勉心里更倾向于第二种传闻。理由便是龙雀皇朝的那位从龙国公,死后的确是被埋藏在这邙山之中的,而关于天汉末的那位魏王之墓,却是众说纷纭,毕竟此人死后,七十二疑冢之说,立即席卷至了整个九州大地。
曾经也有不少的土夫子,试图去邙山寻找此人墓冢,一个三分天汉皇朝疆土的王侯,其墓中宝物绝对堪称金山银山,若是挖掘而出,足够子子孙孙挥霍十几世了。然而事情却并非如他们所愿,尽管历朝历代都
(本章未完,请翻页)
有土夫子秘密潜入邙山去盗取墓葬,却无一例外,在阳世邙山之中皆未曾发现此人之墓。久而久之,关于这位魏王之墓不在邙山的传说,也因此流传而开。
有人说这位曾经立志成为天汉征西将军的大魏开创者之墓,被埋藏在了昆仑之巅,既然生前不能完全征服这方土地,那么死后他希望日日一览西域群岭诸国,与天平齐。甚至更有荒诞传言说,此人死后根本便没有被埋葬,而是被裹塑成了一尊佛像,隐藏在了一座寺庙之中,生前杀孽既然深重,那么死后理应青灯古佛,忏悔罪过。
“呵凭诗而论,这位魏王定是被埋藏在邙山无疑了。至于为何时隔千年都没有被人发掘墓冢,那么解释只有一个,此人定然是鸠占鹊巢,被投葬到了他人墓中。墓中之墓的解释似乎更俱说服力。毕竟此人生前可是好人妻妾,死后难保不会命令属下将其与历代国色天香之主,共葬一丘。”丁勉喃喃片刻,当即回过心神,开始暗暗勘察着周围的一切。
冒这么大风险进入这座大殿,他可不是来此感慨万千的。既然已经确定此地极有可能便是邙山鬼王的真正栖身之地,那么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