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能力和志向,都消耗在了官场毫无意义的倾轧之中。什么事儿都没干成。没想到老了,还有了大展拳脚的机会。哈哈哈。”>
刘鸿训也拱手说道:“青海的事情,老夫一力承担,绝对不会出现问题。你就放心的往西征战去吧。前线需要的补给、牛羊、马匹、补充兵员老夫给你办理的好好的。”>
杨嗣昌心里叹了口气,他明白这里已经是杨家的地盘了。>
这已经是既成事实,谁来了都没用。因为最好的土地和人口都在杨家手里。最关键的是,只有杨家有蒸汽机和兴修水利的能力。>
这里太旱了,气候一年比一年冷,无霜期还短。已知的大明任何一种粮食作物,都不能打出粮食来。因为还没结籽灌浆就下雪了。>
可是杨凡有能在这里种植的特殊种子,生长周期只有三个多月,甚至还能在主粮收割后,还能种植秋菜。铁路运来了海岛上的鸟粪肥料。这种蛮荒、寒冷之地,小麦亩产居然是北直隶的三倍。>
他要不是亲眼看着收割的,打死他也不相信。>
还有蒸汽机抽水,还有推土机、挖掘机开挖水渠灌溉。>
草原上的人口和牧民全都是杨家的,其他人来了根本没法独立生存。这里荒地遍地都是,可是谁肯下力气开发呢。>
没水,也种不了粮食。他们有又没有杨家的技术和人口。>
杨嗣昌表情尴尬的坐在这里,不知道该说什么。他说什么都不合适,会被认为加入了杨凡一伙。>
他是不愿意选择跟随杨凡的,他的心思还是在朝廷那边。>
杨凡对杨嗣昌说道:“文弱啊,人一辈子,不仅要低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做一个裱糊匠没意思。”>
“这间旧屋子,你可以把它裱糊的干干净净的,看着富丽堂皇的,和新屋子一样。可是四梁八柱早已腐朽不堪,经不起风雨。只要一阵大风,立刻就会原形毕露,没几下就塌了。付出多少心血都不值得。”>
历史上的杨嗣昌是一个极其健谈的人。>
他有雄才,善辩,因建言平叛李自成、张献忠的起义而上位。>
明朝末年飘摇的江山,也曾因他的平叛策略得当,短时间内就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而一度有了叛乱平定的气象。>
大明王朝之所以能够苟延残喘到1664年清兵入关,这与杨嗣昌在任时的各项举措有着很大的关联。换言之,是杨嗣昌为大明王朝延续了生命。>
他的下场很惨,因为失陷亲藩,坐等被诛杀中,在恐惧、憋屈和愤懑中病逝。这样一个能出将入相的人才,最终却抵不过皇帝的面子重要。>
杨凡对杨嗣昌起了爱才之心,很想给他指出一条正确的道路。>
杨嗣昌又何尝不明白杨凡的心思。>
此人,根本不是陛下的人,也不是大明的人。在他的认知世界里面,只是又一个曹阿瞒罢了。只是他的心思更大,他的胸中锦绣,宇宙关怀,远迈古人。>
他想建立一个四民平等的新世界。>
他想要以工商立国!>
他想要把权力下放,否定两千年来的君主 。>
他想废除科举和儒教,……。>
杨嗣昌的才干,让他对杨凡的所作所为洞若观火,他不是傻子,相反他目光如炬,明察秋毫。>
杨嗣昌沉默良久,转头看向窗外。>
车窗外的旷野上,万里无云万里天。一行大雁上青云。>
大雁排列着雁阵,向南方飞去。>
这是最后的雁阵了吧,毕竟冬天已经到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