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在帝制时期里的"易学"流派上,王弼属什么派呢?虽然王弼注释《周易》并没有完全抛弃象数,也以象数去注释今本《周易》的义理。严格说与汉末象数注释《周易》没有本质上的不同,都属"象数"释《周易》义理者,只是用"象数"轻与重释《周易》义理而已,并不是以"象数"释《周易》如何卜筮。但王弼毕竟不同于汉末"象数"释解《周易》者,若分易学流派,王弼显然应区别于汉末易学上的"象数"派,故王弼可称为易学上的“轻象数义理”派。所以王弼后,不因王弼注《易》而排斥汉象数注《易》法而形成主流,相反从象数注《易》法已然是主流,至是所用象数轻与重而已。
如东晋干宝在注释《易经》,对今本《周易》又恢复以汉象数释《周易》的方法。干宝在对《乾》六爻的解释,皆通过汉卦气说中的十二月卦来解释"爻辞",而引申到周初的历史人物与道德说法。这也是以汉象数解释今本《周易》义理的一种,由此而知早在晋代,已把《周易》当成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
这说明自汉始创的"汉象数易学",是个历久弥坚。不因王弼的"义理易学"所扫汉象数易,而会消融掉"汉象数易学"的继承现象。因王弼的"义理易学"(同样用象数)及对今本《周易》的"言、象、意"论述的理论化,不可能消除汉易学里"象数"说今本《周易》方法,这是王弼后以汉象数学说去注释《周易》者为证。其二说明承汉象数易学者也没法摆脱《易传·系辞》亦筮亦理对今本《周易》的认识观。
。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