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到理性高度。这一句不能不认为是抽象思维的结果,已寓含着一种哲理。人们对这种比喻句子,不难理解,一看就感到了生活里无法用言语表述的道理,而运用比喻,就会意会和理解,不过这种理解往往是在展开联想上的理解。
比喻是经验中的智慧结果。而“经验”是时光老人给人类留下巨大的精神财富。《周易》里的比喻无不是从经验中所得。《周易》作者讲述是政治经验,是从历史和社会现实中吸取的政治经验,讲述给君子们听的。不过《周易》作者在阐述他的政治学却采用的是比喻说理的方式,这种思维还是处于经验的思维。
《坤》篇里的“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同样是比喻。那么这象征什么呢,就不好理解了。运用比喻而不是直接阐明事物的道理,因没有明晰的概念及逻辑判断,而是隐喻着某种道理,往往要靠读者去体味,去联想,去领会,就会因不同的认识水平,会出现不同的理解与解释。
用比喻说理,似乎是人类不成熟的一种思维,应是人类早期的思维。用比喻来说理,是因逻辑思维推理能力的欠缺所造成。
《周易》第三篇文章是《屯》,《屯》全文同样是贯穿着比喻说理。《屯》文里的“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女子贞,不字, 十年乃字”。“即鹿无虞,惟人于林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等都是比喻。
如《屯》里的“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舍,往吝”,这是用打猎若没有山林官做向导,而贸然入林,就会发生危险,来比喻群子建功立业要稳妥行动。《屯》的题目命题是“利建侯”,而内容就围绕着“利建侯”展开的论述,不过这论述全是运用的比喻,是用“婚媾”,“打猎”等生活经验来比喻,以达到明晓政治上的道理。
《周易》里的第四篇文章是《蒙》,《蒙》是讲对儿童的启蒙教育问题,及从小培养勇士精神。
而《蒙》篇所用的比喻有这些:“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
《蒙》里在针对儿童的教育方法,作者用的是比喻。作者所引用的比喻而且是筮法上的术语,这个比喻却成为后封建社会里搞卜筮(算卦)者断章取之为”金玉良言”。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再不告,利贞”,这段话的意思是“不是老师求教于幼童,而是幼童求教于师长。启蒙教育儿童如同筮卜者说的,第一次请救,理应回答,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没有礼貌地乱问,就不于回答,这是有利于正确的施教”。
这是引用卜筮上的一种说法来比喻到对儿童的教育方法。这种比喻用现在的眼光看待虽有失恰当,但那只是个比喻,并不影响《蒙》篇里的教育观。《蒙》里还有“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也是用比喻来说理。
《周易》第五篇是《需》,《需》全篇是运用比喻说理。
《需》的全文是:“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需于沙,小有言,终吉。需于泥,致寇至。需于血,出自穴。需于酒食,贞吉。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需》文立论是“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这既是一个陈述句,又是本篇文章的命题。而本篇的内容则围绕这一命题展开的“论述”,不过这“论述”却全是运用比喻。从“需于郊”、“需于沙”、“需于泥”、“需于血”,“需于酒食”到“入于穴”,没有一段不是用比喻。用喻过多,就给理解造成困难,有一种让你猜侧之感,也就很难把握文章的真实含义了。《周易》里的比喻不是修辞手法,而是一种思维方式。
《周易》第六篇是《讼》,是为“狱讼”而立论。在题目中,既有“立”,又有“论”,已给出了一个完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