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周易》思维方式的诗性特征——比喻说理
第一节:《周易》一书《乾》与《坤》文里的比喻说理内容
“诗歌就是隐喻”;“没有诗歌,就没有隐喻”;“诗歌是隐喻的语言”,这说明诗与比喻的关系。
《周易》的诗性智慧(或称诗性思维)所体现其文章写作特征是用比喻来寓意的道理。
《周易》一书共六十四篇文章,几乎全部是在运用比喻说理的方法。而一些篇章还是整篇运用比喻来寓意所阐述的道理。这种运用比喻手法,与《诗》里的诗歌写作手法非常相似,甚至包括体载,即文体格式都非常接近。为何《周易》作者用《诗》里的诗歌写作的那种比类(比、兴)思维方法来阐明事理呢?是否找不到更何适的推明事理的方法么?而承继了传统的“诗性思维”方式呢?《周易》的哲学思想实现了突破,而《周易》的思维方式为何没有实现突破呢?也许是受到“诗”的广为流行的影响,才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而推明事理,这也许正是东方民族没有中断原始思维所造成的现象。东方的古典哲学家们(即先秦诸子),不但没有批判“诗性思维”方法,而且继承发展了“诗性思维”。
我们先从《周易》一书里,看有多少是运用比喻来说理的,即所体现的诗性智慧。
《周易》第一篇文章为《乾》,通篇内容若按四言一句来分,可分十一个段落。其格式似乎与诗的格式没有区别,若说区别就在于《周易》如诗的句子里出现(增加)了“判词”。这样《周易》把如诗的语言及格式变成了论述事理的文章了,即把诗体变成了文论之体了。
看《周易·乾》篇文章内容:
() 乾,元亨利贞。
潜龙勿用。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或跃,在渊,无咎。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亢龙有悔。见群龙无首,吉。
(译文)
一 、(君子)应努力进取,自强不息。即开始通达,有利,前途光明。
潜伏时期的龙,还不到升腾的时机,不可随意妄动。龙崭露了头角,有利造就伟大人物。君子终日努力不懈地进取,而到晚上警惕自省,这样去做,不断地磨练自己,就没有害咎。龙能升腾起来,又能潜回渊里,没有害咎。龙升腾到天空上,有利于造就伟大的人物。龙飞升到过高之处,将有悔恨。出现了群龙,都不争当首领,才是天下太平的景象。
(《周易》六十四篇里的每篇文首有一个以”六联体”的“画符号”,做为每篇的排序,因打不出此“画符号”,故用一个空()代替,以下均同)
《周易》每篇的内容是围绕着题目(即命题)展开的论述。《周易》是一部政治哲学,《周易》第一篇的名称,在帛书《周易》里并不是《乾》,而是“键”。自然“键”里不是“君子终日乾乾”而是“君子终日键键”。帛书《周易》里虽有一些字与今本《周易》不同,但多是借字,并不是有一本宗旨与今本《周易》文辞不同的版本。帛书《周易》与今本《周易》并无本质的区别。
《周易·乾》篇是为君子讲述的为政之道,即修身治国之道,不过写作的手法采取的是一种比喻象征的手法,用龙来寓意君子为政策略,使君子明白,如何做君子的道理。
《大象传》(《易传》之一)产生的最早,其作者体察到《周易》的思想内涵,故《大象传》发展了《周易》里君子之治的哲学思想。但有一点《大象传》作者同样受到同时代里的取象比类事理的思维影响,并以取象阐释《周易》里的哲学思想,这用类象比喻事理是原始思维孑遗的表现。不过大象传看似以取象阐释《周易》,取象只是一种表象,而阐释出的君子之理,并没有背离《周易》每篇的思想宗旨。“大象传”在对《周易》义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