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发时,看似拖着一条取象尾巴,那只不过是用“八种物象”点出《周易》里名称,而实乃是通过《周易》每篇文章的思想内涵阐发出一句经典的政治道理。同样有没有取象并不影响所阐发出的君子之理,不过这种取象释《易》(即《周易》),对后世《易传》与“易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不过除去完全把《周易》当成筮卜之外,历史上注释《周易》总不外是“象数”与“义理”结合,只是孰重孰轻而已。
如《大象传》里对《乾》的阐发:“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说明《周易》一书里的《乾》文,在《大象》作者时期,是以“键” 做名称。这个“键”名称还保留到帛书《周易》抄本里。
《周易》每篇都围绕着一个中心,在阐述着一个政治道理。如这《乾》文的思想中心,就是为君子讲述以龙为道,屈伸有度的道理,不过是借龙来做比喻。
《周易》第一篇的篇名是“乾”,题目内容是“元亨利贞”。篇名和题目内容构成了每篇文章的命题。“乾元亨利贞”这句话用现代的话来表述是“君子应自强不息,就通达顺利的发展下去。”《周易》里的“乾”并未表述或象征为“天”,从“君子终日乾乾”(帛书为“君子终日键键。”),这“乾”(或“键”)是指自强不息或努力进取之意。即君子应具备一种精神。“贞”也不能看做是贞卜,这里的“贞”与甲骨卜辞上的“贞”其意是有区别的。甲骨卜辞上的“贞”是向卜史问卜的人,即称“贞人”。“贞人”多是代王去问卜的官。“贞”的初意有着对未来事情,或未知事情的问询之意。故《周易》一书里的“贞”不是问卜的意思,而是“未来,前景”之意的所指。在西周时期,语词还不发达,字的借意是惯例。《周易》里“贞”是指对未来,前景趋势的看法。
“乾元亨利贞”,就是指“君子自强不息,就开始亨通,并有利于向前发展”。 《乾》文就是围绕着君子应如何的自强不息及进取所展开的论述。
儒学的源头在《周易》。《乾》篇的内容,已体现了儒家圆润处世的思想,既要瞻前顾后,又别锋芒毕露。如后儒学上倡导的“中庸”思想。
《乾》文是以龙为喻,龙是华夏民族的图腾,是人们崇拜的神物。人们又认为龙的变化多端,神通广大。这里正是以龙来做比喻,让君子学龙的那般变化本领。即能屈能伸。后来俗语里常说“能大能小一条龙,只大不小一条虫。”这不正是《乾》文里“或跃,在渊,无咎”的诠释么?
从“潜龙勿用”到“群龙无首吉”,这是《乾》文的内容。其主要是用龙来喻事理。《乾》篇内容若按段落来分,那么“潜龙勿用”就是本篇内容里的第一自然段。“潜龙勿用”是寓意君子在功德不到,就不要轻举妄动。这是在讲政治上的谋略,是为君子讲政治谋略。即为有国有家者讲述统治术。
《乾》文第二自然段“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这里前半段内容是比喻,而后半段内容是引申(或类同“兴”)出的道理。“龙”出现了,出现在哪里呢?“在田”,田就是田地,土地。西周时期是分封制,拿什么分封呢?是要拿地盘来封的。有国有家的诸侯,大夫是拥有封地的。这“见龙在田”是借喻,是说君子拥有了地盘,有了立足的基础。而“利见大人”是指一个“君子”的人物出现了。本段用潜伏的龙到出头的时机,比喻君子具备施展才能的条件了,所以一个“大人”也就造就出现了。
第三自然段的内容是:“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 ,无咎。”这一段正是本篇的中心要点。其意是“君子终日保持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是一个方面,而另一个方面“还要时刻保持警惕,反躬自省,这样做就没有害咎”。也就是说君子在政治仕途上就不会出现危险,这正是王权分封制下里的儒学思想,只努力进取是不够多,还要居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