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文书库 > > 周易哲学解读 > 《周易》诗性智慧解读(三)(6/7)

《周易》诗性智慧解读(三)(6/7)

上一页周易哲学解读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啃文书库在线收听!
君子”要完成事业,这事业就是”齐家”、或治理好一国,就要建立在一种根本的准则上,就只“有孚”,即爱民。”有孚”就是作者构建的政治准则。我们常说《周易》里充满着一种忧患意识,而《周易》里的忧患意识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思考,这种积极的意义往往体现在有着明确而正义的目的上。而指导这种目的行动,准则,就是“有孚”理念。即为“君子”构建起一座明亮的灯塔那样,在指明着方向。

本篇里的“有孚”应当“爱”来译,即“君子”爱民,才能顺利的完成建功立业,这就是命题。而本篇的内容围绕着命题,阐述在不同的环境条件里去创造和等待建功立业的时机。本篇使用不同的环境状态的比喻,来寓意道理。

“需于郊,利用恒,无咎”。这是本篇的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其意是“在郊外等待时机,要持之以恒,没有害咎。”“郊”:指广阔天地。郊外是地域广阔,比喻施展干大事的机遇之多。

“需于沙,小有言,终吉”。这里的“沙”是比喻,“沙”地相对于“郊外”是差一等的条件。“小有言”:指小有错误。“终吉”:指结果能达到目的。

“需于泥,致寇至”。“泥”更不如“沙”,在泥泞的地上行走就非常艰难。这是用“泥”来比喻环境条件更不好时,会导致不好的结果出现。“致寇至”:指招致强盗的到来。

“需于血,出自穴”。本段还是比喻,如同在血光危险之境,应尽快走出险恶环境。

“需于酒食,贞吉。”“酒食”:指上层社会。本段意指在上层社交的酒宴上,寻找建功立业的时机,结果自然是成功的(贞吉)。这是用“酒食”比喻交际结盟。

本篇最后一段“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意思是“陷入某种困境,而却没有邀请的客人突然来访,也要恭敬地对待他们,结果是吉利的。”这是寓意着干事业,如何对待人才的态度问题。既要广揽人才,即使没有邀请的客人来到,也要重视他们,有了这种重视人才和以爱为本,其结果就能顺利的实现目标,即“利涉大川”。

《 需》文是讲等待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情况,分别讲了在郊外等待,在沙洲中等待,即在等待时机过程中几种环境状态,所论述等待,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应学会应对,等待时机的出现,不过全用的是比喻。

由《需》文所启示,在面对困难,保持清醒的理智,镇定的面对问题,才能冷静的思考和分析,有时候需要的更是耐心。等待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策略。在面对困境之前,不要轻举妄动,如果目的错了,等待就是进步,所以需要等待最好的时机,不可莽动。等待的过程中,一定要静心等待时机,遭遇困境心不乱,学会蛰伏积蓄力量,平心静气的等待往往会另辟蹊径。而且更要用好人才,敬重对待自荐的人才,这都是走向成功的捷径。

总之,《需》篇正是围绕着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而学会等待中抓住时机。正因为自然与社会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而不是不动。不但要把握环境条件的变化,还应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要在社会人际关系上创造成功的条件。这已然是为“君子”讲述的政治谋略。

《需》文立论是“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这既是一个陈述句,但陈述里又有比喻,这是本篇文章的命题。而本篇的内容则围绕这一命题展开的“论述”,不过这“论述”却全是运用比喻。从“需于郊”、“需于沙”、“需于泥”、“需于血”,“需于酒食”到“入于穴”,没有一段不是用比喻。用喻过多,就给理解造成困难,有一种让你猜侧之感,也就很难把握文章的真实含义了。《周易》里所用大量的比喻不是修辞手法,而是一种思维方式。

我们再看《需》文里如诗的句子:

需于郊,利用恒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周易哲学解读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