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文书库 > > 周易哲学解读 > 《周易》诗性智慧解读(四)(4/6)

《周易》诗性智慧解读(四)(4/6)

上一页周易哲学解读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啃文书库在线收听!


“大君”:指天子,君王。“开国”:是指建立一个诸侯国。“家”:是指诸侯国之下的卿大夫级的封地。“承”:指承继,接受。“小人”:没有名份的劳动百姓。“勿用”:没有份。 意思是指建立邦国,继承封邑没有份。

本段意思是“君王颁布命令,分封诸侯,立卿大夫的爵位,而老百姓却没有名份”。

本篇是围绕着军事问题而论,也是最早的军事论文。

《周易·师》一文无疑是围绕着军事战争这个话题进行的论述,许多军事上的思想观念不仅对后世影响深远。特别是《师》里所论的“丈人吉,无咎”(有军事才干的人帅领军队,才没有危险),“师出以律,否臧凶”(出师全凭纪律,不遵守纪律,就会失败),“田有禽,利执言”(打仗首先的是知己知彼,如何知己知彼,就是信息的掌握),这些军事观点对今天来说仍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这是为军事立论的文章。其中的“田有禽,利执言,无咎”是比喻,这是比喻战事中,先要捕捉息信情报的道理。

《师》文里如诗的句子:

师出以律

否臧凶

在师中

吉无咎

王三锡命

师或舆尸凶

长子帅师

弟子舆尸

大君有命

开国承家

小人勿用

八、《周易》里的第八篇是《比》文

(原文)

“()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

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它,吉。比之自内,贞吉。比之匪人。外比之,贞吉。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比之无首,凶。”

(译文)

“八、邦国之间进行结盟,正确。是追根求源的根本原则,以及关乎长久的正确道路,没有害咎。而那些迟迟不来结盟者,是没有好处的。

有了真诚的爱,结盟到一起,没有害处。真诚的爱像缶里充满的美酒那样飘香四溢,最终会使不结盟的邦国前来亲附,这是非常好的举措。联盟之间和睦团结,发展的道路就美好吉祥。即使那些有过错的邦国,也应团结结盟。与外邦也应结盟,是正确的发展之路。彰显团结联盟之策,如同君王狩猎,还留下一面让猎物跑掉,这是网开一面,宽厚仁爱,就会使邦国间的百姓没有戒心,这是正确的路线与方针。结盟之间,若没有推选盟主,就会出现战争的危险。”

(解读)

“比”之意是指“结盟”,即诸侯国之间,建立一个避免发生相互战争的结盟体。而本篇就是围绕着“结盟”这一命题所展开的论述,中心是为君子讲述和平共处,万邦结盟的道理。

“原筮,元永贞,无咎”。

这里的“原筮”,是借筮术语来比喻事理,而不是讲占筮卜问的。借“原筮”来比喻“追根求源”之意。而如今不少译本,把“原筮”译成“再次卜筮占问”,或译成“同时再卜筮”等等。这种译法是错误的,若把《周易》里的文章内容当成卜辞用于算卦上去附会人事吉凶,无疑是笑话百出。

“不宁方来,后夫凶。”

“不宁”:不仅。“方”:方国。“后夫”:最后来结盟者。

可以说本篇的命题就是“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

其意是“结盟很有好处,追根求源结盟是长久发展的正道,不仅方国也来结盟,而那些迟迟不来结盟者,是没有好处的。”

这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历史背景呢?这是否是站在周王的立场上来谈结盟的呢?不像。作者是站在众诸侯纷争的历史背景下来谈结盟的。是讲给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周易哲学解读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