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文书库 > > 周易哲学解读 > 《周易》诗性智慧解读(六)(3/8)

《周易》诗性智慧解读(六)(3/8)

上一页周易哲学解读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啃文书库在线收听!
以其汇

其亡其亡

系于苞桑

十三、《周易》第十三篇《同人》,为君子讲述聚集民众力量的原则问题

(原文)

“()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同人于门,无咎。同人于宗,吝。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年不兴。乘其墉,弗克攻,吉。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大师克相遇。同人于郊,无悔。”

(译文)

十三、聚集民众的力量,则通达顺利,能成就大事业,更利于君子之治。

把民众的力量聚集在国门,没有过失。若把民众的力量聚集在本宗之中,会有过失。把军队埋伏在军事重地,把守着制高点,做好长期的防守战备。(来犯者)登上城头,也不能攻破,这是聚集起民众防守保卫的结果。聚集民众的力量,先呐喊壮我声威,后取得胜利而欢笑,大军胜利会师。这正是聚集起民众的力量,又是为了广大的民众,才无怨无悔。

(解读)

本篇是讲述聚集民众力量,应遵循的方针原则问题。

“同人”:众人。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这是本篇的论题。“聚集众人力量是为了广大的人民,则通达顺利,能成就大事业,更利于君子的前景。”为何“同人于野”就能亨通,就是有利“涉大川”与“君子贞”呢?

这里的“野”是个区域概念,“野”与“国”在西周时期是不同的区域划分。“野”相当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农村,而“国”相当于城市。“野”是城外的地区,“国”是城内。这里的“野”是寓意政治上应遵循的方针原则。作者提出的“同人于野”才是有利的事情,”于野”就是发动起农民,如共产党早期革命,发动民众,走工农联盟道路。在抗日战争时的方针是放手发动群众,才能走向胜利。

聚集起广大民众力量,这就是本篇的命题,而本篇也就是围绕着这一命题展开的论述。而题目的利涉大川就是比喻。

“同人于门,无咎。”

这里的“门”,意思是指城门。“无咎”:没有过失。这一句是寓意着代表谁的利益问题,是大众的利益,国家的利益问题。众人聚集于“野”于“门”都没有害处。“野”与“门”是寓意代表着广大人民的利益。

而“同人于宗,吝。”正是对比阐释“同人”于何处的道理。

第一自然段是从正面来论述众人的力量应放在国家人民利益至上。而本段则是从相反的一面来论述。

“宗”:指本宗,小宗,小派。“吝”:耻辱,或叫有问题的意思。总之,“吝”是代表的不是好结果,与“亨”,“无咎”之意正相反。

“同人于宗吝”这是以对比的手*论证“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这一命题的。正是“同人于宗”是违背了“同人于野”这一正确原则,就会是“吝”结果,即不会是好结果。这“宗”是对比“门”而论,这是象征着政治含义的。这是论述众人力量如何利用的问题,如同发动起民众的力量为谁所用的问题。作者强调的是众人的力量应该放到国家与人民的利益至上。

第三自然段是承上面的内容,来讲进一步实现“同人于野”的道理。

“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年不兴”。

“伏”隐藏,埋伏。“戎”:军队。“莽”:丛莽。

本段意思是说“把军队埋伏在军事重地,把守着险要地段,做好长期的防守战备,不可兴师妄动”。坚持这一战略思想,就是“同人于野,利涉大川”的事情。把民众的力量汇集起来,团结一起,再把军队派在重要的军事重地防守,这就是政治上的远见。

第四自然段说明了,经过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周易哲学解读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