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上谋取政治手段,是一种古老的政治策略。在《周易》“归妹”篇里引述了“帝乙归妹”这一历史事件。这是商王帝乙将女儿嫁给强盛起来的周族首领姬昌(后称文王),这是历史上的政治联姻事件。而西周后期,诸侯应是各自为政了,眼里已没有了周天子。诸侯国之间联姻是一个谋取政治联合的有效手段。就是号称强盛的汉唐,朝廷上不也往往以婚姻与少数民族首领媾取和平手段。把皇帝的女儿,或宗室女,送给番邦首领,以结秦晋之好,免起战火。这也是皇帝以牺牲子女玉帛以媾和的不得已方法。《屯》里所讲的“求婚媾”,就是以婚姻媾和政治,以达到建侯上的顺利实现的目的手段。
本篇以婚姻媾和的过程描述,来体现“建侯”道路上的困难与反复的道理。
《屯》篇从头到尾,以求婚媾的过程描述来比喻“建侯”的曲折与困难。从语言的描述上,用语优美,像是一首诗,而且又形象鲜明。如“乘马班如,泣血涟如”,有诗韵之美。
本篇从第一段讲新生事物,即喻指政权(建国立候)的建立。第二段说明建侯之困难。第三段是讲要坚定信心,向前发展,也不要为眼前的利益而盲目行动。该放弃眼前利益,而为长久的事业创造条件。第四段讲坚定既定方针(即求婚媾),以联姻来巩固政权。第五段讲在发展立国之路上,不可横征暴敛。最后是一种忧患意识,再现女子背井离乡出嫁时那种泣血涟涟的情景,为换取政治条件牺牲女子的一切。这篇虽是以“求婚媾”的过程描述,而寓意的是通过婚姻联盟政治,已达到巩固和发展建侯立国的政治目的。
本篇生字解释有:“屯如”:难进之状。“邅”:难行不进。“壇如”:行而不进。“班如”:盘桓不进貌。“字”:女子出嫁。“匪”:非,不是。“即”:追逐。“吝”:耻辱。“即鹿”:谓逐鹿。“虞”:掌山泽之官。“君子几不如舍”,舍是舍弃的意思,知道不能成功,不如见几舍弃。“吝”:耻辱。“往吝”者,贪吝之义,若是禁不住利诱而往,必然导致辱名败节。“惟”:贸然。“几”:见微知著。“膏”:脂油,此指财富。“泣血”:悲泣之切。“涟如”:泪流不断的样子。
本篇比较难懂的字是“女子贞不字, 十年乃字”里的“字”。“字”:古代作为名的解释补充,这里引申为许配,出嫁。现在还有成语“待字闺中”,是指留在闺房中,等待出嫁。《礼记·曲礼上》谓“女子许嫁,笄而字”。在古代,名与字是分开使用。古人只有到了成人之后才能取字。女子十五岁举行笄礼,又叫上头,上头礼,即改变幼年的发式,把头发盘起来,插上簪子,从此代表成年了。等到出嫁的时候,丈夫就要给她取一个“字”。有了“字”就表示已经嫁出去了。在古时侯“字”就有了出嫁的意思。“不字”就是不同意出嫁。“乃字”就是同意许配,出嫁。此处不过是借生活中的婚姻事例来比喻政治上的道理。
总之,《屯》篇虽是以“求婚媾”的过程描述,而寓意的是通过婚姻联盟政治,宜于达到巩固和发展建侯立国的政治目的。
全文内容就是围绕着建侯与联姻之间的关系展开的论述,即以求婚媾的过程描述来比喻“建侯”的曲折与困难。不过是作者运用比喻寓意君子之治的政治含义。
而《左传·闵公元年》记的是用春秋《周易》文本卜筮,虽没有说“以《周易》筮之”这种说法,但卜筮出的“遇《屯》之《比》”,就是春秋《周易·屯》里以《比》做的繇题名。卜筮者辛廖虽没有直接引出繇辞,但暗含着繇题里“利建候”之意,并用八卦取象去联想、比附所卜问之事。看到那种卜筮(算卦)说法,既可笑之极,又行如天方夜谭。无论《左传》记载是春秋时期,或引述战国时期的以春秋《周易》文本去卜筮,无疑是天下一大笑话,中国古代如何形成这种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