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秋色。图后“远望云山隔秋水, 近有古木拥披陀,。居然相对六君子, 正直特立无偏颇”的诗乃“元四家”之一的黄公望所题,正因为黄公望所题之诗中有“居然相对六君子”一句,此画才得名为《六君子图》。徐云怡记得幼时曾在英国公府见过此画,后来便无缘再见。两年前曾听英国公说过此画已不慎丢失,不知为何会到郁且痕
(本章未完,请翻页)
手里。
将此画交给紫珠后,郁且痕又忙不迭地给徐云怡和郁且狂展示了最后一幅画。
此画意境幽远,一看便给人闲适安和之感。笔法较为圆润,更增加了整幅图的幽静闲适之感。只见画中有远山丛树和流泉曲水,此外还有幽静的山坡,坡旁有一泓小溪,一小舟闲泊溪流之上,仿佛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个头戴斗笠的渔父一只手扶着船桨,另一只手握着鱼竿,正悠闲地坐在船上钓鱼,像极了书中避世隐居、寄情山水的隐者。
此乃元代吴镇所画的《渔父图》,画如其名,画中的点睛之处便是那个悠闲地垂钓溪上的渔父。徐云怡在宫中、东宫、孝勇侯府、诚意伯府都曾见过《渔父图》摹本,但真迹却是头次见到。
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合称“元四家”,四人乃是元代山水画最杰出的代表人物,而《富春大岭图》、《青卞隐居图》、《六君子图》、《渔父图》又分别是四人的得意之作。徐云怡心想元顺帝被赶出大都已有五十多年,因而大明王朝建立也已过五十多年,。元末战乱不断,人们大多只顾安身立命,因而“元四家”的作品在那个时期损毁了不少。后来建文年间又发生了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虽说并未波及全国,但战乱确实最易破坏文物,因而郁且痕能找齐元四家的得意之作,足见也是不少心思的。
“元四家”的真迹已得之不易,而“宋四家”生活的年代则更为久远,因而可以想象得到黄庭坚、苏轼、米芾和蔡襄的那四幅真迹定也花了不少钱财和精力,而制成于阴雨天的天青色青花瓷、产量不多的大红袍、产自古大食国的蔷薇水等物品也算得上是极为珍贵,即便徐云怡自幼长于无比富贵之家,见到这些物品后也会觉得开了眼界。
正因为这些物品过于珍贵,故而可以说明郁万贯可是有心有诚意的。但就算是把金山银山搬来,就算是把世间最好的茶叶、最贵的瓷器、最不易得到的花、香、字、画给徐云怡,徐云怡也不会答应同郁万贯合作。这是她的底线,也是她的坚守,不是用世间俗物便可以收买的。
徐云怡本想把这些字画都还给郁且痕,虽说“宋四家”的真迹以送给郁且狂,但若自己说明原因,徐云怡相信以郁且狂的为人,他是会理解自己,并把那四卷书法真迹都还给郁且痕的。但徐云怡也知道郁且痕不懂书画,因而也不会看重这些字画。再者既然他下足血本来求自己,并已把这些字画送给自己,便绝无收回去的可能。
既然郁且痕不会收下这些字画,徐云怡便打消了把它们还回去的想法。虽未返还“宋四家”、“元四家”的真迹,但徐云怡还是义正言辞地对郁且痕说道:“常言道无功不受禄,三公子无故送我‘宋四家’、‘元四家’的真迹,已让我心中不安……”
徐云怡还没把话说完,郁且痕便抢着说道:“因知姑娘醉心字画、擅于香道,又对菊花情有独钟,同时郁某也想向姑娘学习花道、香道、书法和丹青,故而才把这些拙劣之物送给姑娘。姑娘乃见多识广之人,若是这些拙劣之物能入姑娘之言,那便是它们几辈子也修不来的福分。姑娘得之理所当然,何来无功不受禄之说?”
徐云怡知道郁且痕定是奉了父命来说服自己与他们合作,然而见他始终犹抱琵琶半遮面,不由得心生厌烦之感。她乃真性情之人,喜欢有话直说,最讨厌拐弯抹角,因而便冷冷地答道:“罢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