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文书库 > 玄幻小说 > 大风起兮云飞扬之帝国 > 第一百三十六章电报大楼(2/3)

第一百三十六章电报大楼(2/3)

有声小说,啃文书库在线收听!
镇。

看这个意思好像是皇家急需开通京城的电报业务,求着朝廷了,所以皇家顺便捞点好处,真亏他想的出来。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个奏章长了朝廷的脸面,特有面子。内阁首辅杨廷和立即写了节略,并事先做了票拟,上报到皇帝面前。弘治皇帝朱佑樘也没有犹豫,也无需再议,直接发给司礼监用印,就当做圣旨下发了,于是京城的电报业务再无障碍。

这里顺便解释一下大明朝发圣旨的法定手续。草拟圣旨的权力在内阁手中,就是说一般的政务和官员的任免皇帝是不能自己草拟圣旨的,内阁写圣旨包括这项权力就叫做‘票拟’,皇帝的权利就是点头同意,司礼监用印,盖上皇帝的玉玺,就是圣旨了。如果皇帝不经过这个手续,直接起草圣旨用印下发的话,内阁有驳回的权利,叫做“封还”。

明朝的内阁权利很大,皇帝的权利受到很大的限制。这个票拟、封还就是代表。

有了朝廷的圣旨各地就可以架设电报线路,开通电报业务了。

可是朝廷还有一个要求,就是九边前线的电报要通达。这个也好办,从各镇架设一条电线到总督府就可以了,这个距离很近,为军事、官府专用即可。

本来山海关,以及更远一点的辽东镇都在海边,可以同时接通,但是皇家在那里没有势力,开通电报对于皇家没有意义,所以就通达到金州为止,反正金州居中,到山海关、到辽东都不远,骑马就是半天,至多一天的路,也说得过去了。谁知皇家这一凑合终于引来了事端,此是后话。

京城里现在的邮政所设在外城,其原因是朱厚炜的田庄在城外,就临近田庄附近,选了一个地方设在了外城。现在要开通电报业务,就要方便用户办理,这个地点就不方便了,要从新选址。

选址就要研究一下京城的格局,借此机会胡侃一点北京的格局方面常识。

京城的格局是,除了皇宫之外被分为三大块。明清两代,五六百年的历史中都是这个格局。

外城,也可以称之为南城的区域,就是后世崇文、宣武两区的范围,这里是贫民区,有大片的农田和村庄,还有依附城市的贫苦市民。富人极少,都是商人,集中在正阳门外、崇文门外的城门周边,这两个城门是南来客商的进城之路,特别是崇文门,它早晨开放的最早,晚上关闭的最晚,距离运河码头最近,官府对客商收税的税卡就设在崇文门,因此崇文门外也就最繁华。商人在封建社会里地位不高,“士农工商”他们排在最后,虽然不属于下九流,也差不多,只是有钱而已。

正阳门(就是前门)以北是内城,内城居中被皇宫和皇家禁地占了一长条,把内城一分为二,皇家的禁地是绝对禁止通行的。由于中南海在西侧,那里是皇家的花园,皇帝经常在这里办

(本章未完,请翻页)

公,所以,以六部衙门为代表的朝廷主要机构就集中到了西部,西长安街上的六部口就是六部衙门所在地,六部衙门的大围墙至今还残留一段,在西长安街上可以看到。特别是到了清代,圆明园、颐和园等皇家园林都在西北边,因此,为了方便,朝廷的大员,王公贵族就向西部集中。西城就自然形成了京城的政治中心,进而也就是文化的中心。历史悠久的北京师范大学、男四中等都在西城,这是有根据的。

到了现代,北京发展的首要方向就是西北部,向外扩张的特别迅速,他与历史上的这个格局不无关系。

在内城,明清两代,东西城之间的交通几乎是断绝的,就是因为中间的皇家禁地,能通行的只有长安大街。北面到钟鼓楼一带才能通行,在大明的时候钟鼓楼一带就太偏僻了。所以东西长安街是京城最繁华的主要通道,这一特点延续到了现代。不过,明代的长安街可不是现代长安街那么宽阔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