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威名更多时候是用来吓阻敌人。尽管他知道霍慎行已经变节,还是下不了杀手,甚至避免安排和霍慎行有交情的鱼羊、曹弘扬等人参与这次针对霍慎行的突袭,免得各人为难。太史信则是主动要求率队执行这次作战行动。太史信对当初霍慎行的境遇叹息不已,对霍慎行换回赵紫雁母亲的义举深表敬佩,但对霍慎行投靠倭寇的行为绝不饶恕。自古以来,兄弟之间各为其主的情况很多,但生而为人,要有底线,不能给这些人类的不肖子孙充当马前卒。太史信没挡住霍慎行的腐化堕落,但可以送他一程,当然,是送霍慎行上黄泉路。
领头的亲兵冲太史信一拱手:“按并州牧军令,我部两千人听候将军调遣。”
太史信回礼:“传我将令,全军向西北开拔!”
太史信的军令迅速传达,两千精兵向西北方向进发。领头的亲兵注意到,太史信的腰间有个布袋。新汉帝国时期,将军的粮食和水口袋都是放在坐骑上的,将军本人只需要穿好全套铠甲,并不需要带额外的口袋(毕竟将军要是跟逃难似地背几个蛇皮袋,既不美观也影响作战)。而古代军官又不需要随身带着手榴弹或者绷带包,行装简洁,太史信腰间的口袋显得十分突兀。
全戎的亲兵都懂得不要多话的道理,只是看了太史信的布袋一眼,并不言语。
太史信当然注意到亲兵的目光,他把布袋捏了一下:“这是我装战利品的袋子。”
那个亲兵点点头:“全将军有令,此战所有战利品全由太史将军处置。”
在战争的语境下,战利品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涉及战利品的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战利品从哪来?你可能会说,战利品自然从敌人那里来。非也非也。鲁迅先生说:“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哪一面,但又属于无论哪一面。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古代的一些官军其实和土匪差不多,都是杀人抢劫财物,普通百姓的财物在官军看来就是能用来发家致富的战利品。这些官军十分擅长劫杀百姓之后谎称打败了贼人报功请赏,甚至因此产生了一个专有词汇:“杀良冒功”。这样的官军,能获得百姓拥戴就有鬼了,所以杰出的军事家都知道军纪的重要性,岳家军、戚家军等威名赫赫的部队都是纪律严明的,只将从敌人手里获得的物资算成战利品。不过封建王朝大部分将领远远达不到军事家的水平,官军有时平叛不利未必是因为对方战斗力有多强,而是类似明朝末年,官军比土匪还坏。第二个问题是战利品怎么分。按农民战争的逻辑,谁抢到了战利品谁就占有这些东西。但是大规模战役,有攻坚的部队,有掩护的部队,还有收拾残局的部队。很可能是收拾残局的部队获得了绝大多数战利品,而伤亡巨大的攻坚部队一无所获。这样子谁还愿意攻坚?有人总结 作战不利的原因就是遇到解放军撤出根据地的时候就一哄而上,抢东西个个争先;遇到硬仗的时候一哄而散,没一个愿意攻坚。这情况就像一些重男轻女地区的家庭逻辑:父母平时偏向儿子,在经济和感情上向儿子倾斜,拿着从女婿手里要来的高额彩礼补贴儿子;父母需要赡养的时候就想起女儿,让女儿多加照顾,从女儿手里接过生活费转手补贴儿子;家里的儿子也对此觉得理所当然,把钱挥霍完了就继续找姐姐妹妹要——谁要当这家女婿那不是吃饱了撑得。
太史信家境虽然只算小康,但他不爱奢华,靠着朝廷俸禄加上女皇的赏赐自然可以衣食无忧。他一向没有贪财的名声,之前率军作战缴获的战利品大多送给了女皇,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这次作战太史信居然专门准备了一个装战利品的口袋,着实让全戎的亲兵有些意外。亲兵觉得,也许是被贬上郡,艰苦的生活环境让太史信亟需物质方面的补偿;也许是太史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