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为自己的家族增光。
“太史世家”指的是本朝开国以来世袭太史令职位的一家人。他们在全国极高的声誉是许多代子孙刚正行为的结果。首先,他们以信为本,说到做到,不用空话骗人,十分靠谱。有一个观点越来越被广泛认可:靠谱比优秀更重要。道理很简单,一个人再怎么优秀,如果他约饭放鸽子,借钱不还,总是言而无信,大家也就不和他玩了。太史家族的人天资一般,但都会努力成为一个靠谱的人,不乱许诺,而一旦许诺就尽最大努力做到。到了太史信这里,对于以信为本更是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看,这货的名字都是一个“信”字!(只是在中国,名叫“x美丽”的姑娘似乎很少是美丽的小姐姐,叫“x英俊”的男孩子也可能是个体重三百斤的胖子,这太史信够不够“信”,还要时间来检验)
而且,作为史官,他们修信史,即使对皇帝,也不遮掩,直言功过。“太史世家”第一代史官太史龙云评价本朝第一位皇帝时写“皇上英明神武,然而壮年得志,四处攻伐,百姓苦于役。”皇帝大怒。太史龙云面不改色:“明亮的太阳不忌讳黑暗,圆月亮不回避月缺。圣明的君主不禁止臣子谈论自己的过失。陛下想要皇位永固,应该让自己的后代吸取您的教训。‘天道有常,不以尧存,不以桀亡’,商纣王的臣子即使奉承纣王,国家也终究会灭亡。”皇帝心服口服,从此下旨,后代君王不能限制太史的言论,当君主有大过失的时候,太史有责任进谏;太史除非造反,不然不得判死罪。因而“太史世家”受到非同一般的优待,但作为制衡,也有不成文的惯例:太史令官职级别一直比较低,“太史世家”的人一般不能担任其他职务。许多官员私下说这是为了防止“太史世家”的人专权,而“太史世家”的人解释说皇帝这样让他们远离权利中心,利于避祸(背景音乐: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当无数昔日的功臣家族因为各种原因败落的时候,“太史世家”始终得到皇帝的尊崇。尤其是太史信的父亲太史德在先王临终的时候和丞相秦监一起被选为托孤重臣,太史信名义上甚至是当今皇帝的哥哥,“太史世家”更是受到了空前的宠信。不过太史德始终兢兢业业,谦和待人,在皇帝十六岁的时候辞去“监国”,再不过问朝政,因而太史信实际上和平民子弟差别不大,家里在帝都也只有一套小房子自住。如果不出意外,太史信将来也要为帝都的房子发愁(核心城区的户口还是有的)。
太史信曾经认为,既然自己出身于太史世家,将来必定接过父亲的笔,直到被一条毒蛇咬中了膝盖——那是在太史信爬黄山的时候。后来一个路过的道士救了太史信,还收他为徒,教他武艺、兵法。渐渐地,太史信当史官的志向被师父改为“破军灭国,平定边患”。每隔几年,师父都会问太史信同一个问题:“为何要读史书?”随着人生阅历的成长和感悟的不断积累,太史信的答案由“听故事”、“通晓旧事”、“以史为鉴”变成了“以史明理”乃至“以史今用”。
“太史小哥加个卤蛋,俺们先走一步。”商人们告辞。
“一路平安。”太史信一揖。
酒足饭饱后,太史信付了钱,牵过白马,向大理进发。
从成都通向大理的小道原不及官道,翻山越岭、渡河趟水的情况时有出现,好在民风确实淳朴,一路上热心的老乡们多次给太史信指出了截然相反的方向,太史信一脸懵逼地进行了近两个月的跋涉,总算到了大理城。
大理城散居多个族,除了少数汉族,更有苗族、白族等,所以太史信的打扮反而是异类,对这一点他本人倒不介意(介意也没用啊,没钱买当地服装),照样四处闲逛,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在他到达大理的第三天,太史信前去拜访当地苗族族长。
本朝前几十年,苗族部落联盟经常与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