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制作豆腐还是榨取大豆油,其原材料都需要经过大致的筛选和加工。
制作豆腐的工序很简便,只需要将干瘪、虫坏的豆子去除就好,之后泡软经由石磨磨成浆,再用空洞细密的绢布将磨好的浆液过滤一遍,过滤后的豆浆直接放入锅内煮沸,再经过“卤水点卤”就可以制成豆腐花,最后将制成的豆腐花放入特定的模具中挤压掉多余的水分,自然冷却后就可以得到鲜嫩的豆腐。
当然,制作豆腐用的“卤水”可不是赵诗雨做卤菜的卤水,而是用石膏或盐卤化成的卤水。
做豆腐容易,榨豆油就会有难度了。
豆腐只需要将豆料泡软就可以上磨,之后也仅仅只需要将磨好的豆浆煮沸点卤即可,甚至说做豆腐的活儿两个壮汉就可以搞定,还不甚劳累。
但是榨取豆油就不一样了,古代的工业能力羸弱,榨豆油不像后世那样将筛选的原料放入榨油机就好,而是需要人工一力一顿地压榨,期间工序繁杂且甚为劳人,显得极为不便。
但即便如此,赵诗雨目前也只能使用人力来做这件事情,原因很简单:难道为了榨油就让一个“小女子”巴心巴肝地去设计一个现代化机器?
(本章未完,请翻页)
即便赵诗雨能设计出来,就以战国这破工业水平,炼个铁都劳师月余才可制成,这做出一个榨油的机器还不得做到赵诗雨进棺材的时候啊~~!
再者说了,即便你有了机器,可你没有电你也用不了呀。在这落后的战国,现代工业的“驱动”可不是靠一个机器就能推动起来的,这期间得几十上百代人的积累才可成事。
古法榨油工序太过繁琐,甚至于各个年代都有差异,老祖宗对于每一种作物每一个地区都有不同的方法,甚至有的地区榨油工序多达七十二道,让人不敢想象,也就是由此,进一步显现出手工压榨食用油的珍贵。
赵诗雨所用的榨取法当然不会这般繁杂,后世社会中的食用油基本都是机器压榨或者是化学渗出,其出油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五之上。
而古法压榨因为其出油率低,价格也是高居不下,但是价格高有高的道理,经过古法压榨的食用油香气十足,而且食用起来也更加的健康。
而经过时代的浓缩,食用油的榨取工艺也精进了不少,现代社会中的古法榨油步骤也浓缩成三四道工序,相对来说简便了不少。
榨油所用的豆料必须都是晒干后的成品,只有晒干后的豆料经过翻炒才能更进一步地保留油脂的香味。而将豆料翻炒至茶黄色之后,便可以上磨磨碎,磨碎后的豆料受力面积变大,出油率就会增加,之后将磨碎的豆料上蒸笼蒸熟,就此破坏豆料中的油囊,使其更容易出油,且蒸过的豆料容易在特定的模具中成型,从而制得豆饼。
最后,将制成的豆饼一块块整齐地码放在主榨的油壕内,用木楔挤紧,装好后就开撞榨油,被挤榨出的油便会顺着槽眼流到一旁的油桶内。
这最后一步也是最废人力的地方,即便是几个五大三粗的壮汉,撞一晌午的油壕也会精疲力竭、腰酸背疼不已,不过在这个战国社会,最廉价的东西就是人力,这是时代的共性。
虽说赵诗雨对此心有不忿,但也甚是无奈,只好用高昂的赏金和待遇来弥补这些苦命之人的竭力付出。
依照赵诗雨的做法,院内的众人忙碌了一整天,终于在临近傍晚时分,做出了让赵诗雨“魂牵梦绕”的东西,望着眼前白皙水嫩的豆腐和深黄发黑的豆油,赵诗雨亦如先前品尝卤肉时的表情,面上有些迟疑。
不过迟疑的不是眼前的东西能不能吃,而是迟疑究竟该不该用眼前的成果,做一两个菜让身后这帮土鳖见见世面。。。
方才做事的时候,赵诗雨可是不止一次地看到这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