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说他太顺利。>
“比较少,哈哈,但说不定就是因为日常倔强,所以这种悲情倔强就比较少。”>
惯例问题还包括“为什么会演这个电影?”>
“季老师,就是之前您出演一部国产科幻电影的时候,其实还是有很多不是那么看好的声音,所以您为什么会‘倔强’地选择了它?”>
“是郭导选择了我了,这得搞清楚,不能得罪导演。”季铭看了一眼郭导,笑死:“然后至于说国产科幻,这种类型的分类啊,可能对于市场是有意义的,大家想看什么,不愿意看什么,可以根据分类来选择。但对于演员来说,其实并不是个特别鲜明的指标,我不会说我只能演科幻,还是喜剧,还是什么的,一个好的故事,一个好的班底,一个好的内容,就是很难遇见的机缘了。>
至于说好在哪里,首先是郭导和整个团队,非常的斗志昂扬,哈哈,非常拼,然后非常鸡血,坦率地说,这种热情、诚意和全情投入,对于一部电影来说太重要了。其次就是这个电影,是非常中国的,往往我们能够在古装,或者现代一些家庭啊、社会题材的作品里,看到属于中国的东西,但这回是一个不同的角度,在一个未来背景下,你可以看到中国人哲学的驱动,比如地球是要流浪的,是要兜着走的,在外面很少看得到这种设计。>
所以我是非常感谢郭导选择了我,让我有机会参与其中,不论是拍的时候,还是现在已经要上映了,电影给我的很多东西,都很重要,也在帮助我继续成长。”>
尽管有商业互吹的成分,但说的也是真话,在接《地球》的时候,季铭那会儿有点看不上商业片,如果不是整个剧组的热情和专业,其实季铭接片的取态,可能没有现在这么健康。>
跟同龄人交流还是非常舒服的。>
不会有那种让你无语的套路问题。>
“你认为这部电影表达了什么样的精神?”>
“你觉得年轻人看完这部片子,会得到什么益处?”>
“你认为你们做了一部有价值的电影么?”>
此类等等,听着就想嗷死主持人。>
金陵的路演之后,是长安的路演,然后季铭担任了沪上科技馆的“一日讲解员”,讲太阳系他特别心机地穿了个《流浪地球》的宣传服,然后戴了个印着电影ogo的帽子。尽管他们选择了一个工作日,但沪上科技馆本身是热门景点,加上季铭在沪上是相当落地,《末代皇帝》和《申江》终刊,都让很多普通沪上市民,都愿意来看看季铭。>
那一天,扶老携幼,队伍如龙。>
大大小小的人,听季铭漂亮的嗓音那真的非常漂亮,戴着扬声器,要不是他控制着,都得出现音爆。大家都觉得,今天的讲解听着很清晰,科技馆的领导想着是不是要让讲解员去练练,最后被打消了念头您以为练练就能练成季铭么?我们长年累月讲解下来,您觉得不需要功力的么?>
随着宣传日程继续。>
媒体或是平淡,或者热情地报导,总归是将季铭和《流浪地球》绑的越来越深了季铭主演的电影,这个概念也是不可避免地成为很多人对《流浪地球》的一个头号标签。>
1月初,片方发布季铭特辑。>
非常长,接近12分钟的一个特辑,也非常完整,因为电影整个过程的记录,不论是视频上还是文字上,都非常完备。特辑从最开始的接触切入……>
当时还一点都不熟呢。>
然后是剧本的修改,当然它不会有剧透的具体内容,但一些片段还是显示出季铭和大家,都非常认真地在调整剧本。从导演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